您好,欢迎访问广东咏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 网站地图 | XML
近者悦、远者来,以服务为立身之本
咏思信息隧道施工安全专家
咨询电话: 13790021371
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
全国咨询热线 13790021371

广东咏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
联系人:黄总

手机:13790021371

邮箱:fshuangzh@139.com

地址:广东佛山市南海桂城街道简平路一号天安数码城一期709室

您的位置: 首页>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
2025年大家都在用什么隧道人员定位系统?

时间:2025-07-16 17:30:05 点击: 13

每次走进幽深、潮湿的隧道施工现场,除了轰鸣的机械和刺鼻的粉尘,最让人心里没底的,往往是那些在黑暗中移动的身影。施工经理老张常说:“在洞里,最大的风险就是‘不知道人在哪’。” 这句话背后,是无数安全员紧绷的神经,也是过去定位技术局限带来的真实焦虑。如今,隧道里的人员定位系统,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,它不再仅仅是打卡机,更像是为每个工人点亮的一盏安全指示灯。

1750935166119986.png

回想五六年前,隧道里用的定位系统,更多像是个模糊的“区域打卡器”。Zigbee技术是主力,它能大致告诉你某个工人属于哪个工区,误差几米甚至十几米是常态。考勤统计、防止进入危险禁区这种基础功能是有的,但真遇到点突发状况——比如局部塌方、有害气体泄漏,或者某个工人突然失联——靠这套模糊定位去精准找人、快速施救,效率低得让人揪心。信号在钢筋水泥的迷宫里衰减得厉害,精度和实时性都跟不上。那时候的安全管理,很大程度上还得靠人盯人,靠经验,靠运气。

1750935462622110.jpg

变化是渐进的,但方向很清晰:把“大概在哪”变成“就在那”。现在新上的系统,核心转向了UWB(超宽带)技术。这个词听起来挺技术,但效果很直接:它能穿透复杂的隧道结构干扰,把定位精度从“米级”压缩到“分米级”甚至“厘米级”。这可不是实验室数据,而是在布满钢筋网、重型设备和厚实混凝土壁的真实隧道里实现的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在监控屏幕上,你能清晰地看到老李推着车离掌子面还有具体的多少米,而不是模糊地显示他在“3号支洞区域”。

精度提升只是基础。现在这套系统更像是个集成的感知网络。工人的定位卡不再是简单的信号发射器,很多集成了传感器,能感知跌倒、长时间静止不动这类异常姿态。洞壁上部署的智能节点,除了接收定位信号,还能顺手收集环境数据:瓦斯浓度有没有异常?粉尘是不是超标了?温湿度怎么样?这些信息和高精度的位置信息绑在一起,实时传到后方的管理平台。

说到平台,变化更大。屏幕上的隧道不再是简单的线条示意图,而是越来越接近真实场景的数字映射。人员、设备、关键区域都清晰地标注在上面,位置精确,状态直观。最有价值的,是系统开始具备一点“预判”能力。比如,它发现某段区域人员活动轨迹突然大幅减少,或者几个工人快速聚集到某个非作业点,系统会自动标个提示。这给了安全管理人员一个宝贵的提前量,不再是等报警响了才手忙脚乱地去翻监控、打电话确认。

当然,技术不是万能的。部署成本、超长距离下的信号稳定性、设备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耐用性,都是需要持续优化的地方。但方向是对的:让安全管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感知。 以前是出了事再找人在哪,现在是尽量不让事出,或者一出事就能立刻知道“谁在哪、什么状态”。

现在下洞,看到工人腰上别着轻便的定位终端,施工经理老张站在数字大屏前能精准掌握每个人的动态,心里那份踏实感确实不一样了。这盏隧道深处的“定位灯”,照亮的不仅是工人的位置,更是通往更安全施工的一条路。它不会让隧道施工变得毫无风险,但它实实在在地,让风险变得更容易看见,更容易管理。这,大概就是技术演进最该有的样子。


137900213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