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广东咏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 网站地图 | XML
近者悦、远者来,以服务为立身之本
咏思信息隧道施工安全专家
咨询电话: 13790021371
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
全国咨询热线 13790021371

广东咏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
联系人:黄总

手机:13790021371

邮箱:fshuangzh@139.com

地址:广东佛山市南海桂城街道简平路一号天安数码城一期709室

您的位置: 首页>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
隧道定位的干扰难题:双通道UWB如何破局?

时间:2025-07-21 17:32:05 点击: 7

在隧道里找东西,光线差、障碍多是常态。找人?更复杂。传统定位技术在这里常常“迷路”,信号反射、设备干扰、混凝土遮挡,误差动辄几米,真遇上紧急情况,几米可能就是生死距离。最近看到广东咏思提出的双通道UWB隧道人员定位方案,核心思路是用一种特殊的无线技术(UWB)加上“双通道”设计,试图在复杂的地下环境里“抓”准位置。

3D隧道人员定位系统

UWB,超宽带技术,它不靠我们手机常用的那种连续波信号,而是发射极短、极快的脉冲,像打出一连串精准的时间戳。这种脉冲的时间分辨率极高,让测量信号飞行时间变得异常精确。方案里提到,在理想条件下,它能实现10到30厘米的定位精度。想象一下,在昏暗弯曲的隧道里,能精确知道某个工人距离左侧洞壁是2.3米而非模糊的“大概在左边”,意义完全不同。


但隧道是UWB的考场。密集的钢筋网、湿漉漉的混凝土墙、轰鸣的大型设备,都在反射、扭曲着无线信号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多径干扰”——信号像撞进一个满是镜子的迷宫,源头变得模糊不清。很多定位系统在这里栽了跟头,精度大打折扣。广东咏思方案里特别强调的“双通道”结构,看起来就是应对这个核心痛点的。虽然技术细节没有完全展开,但“双通道”通常意味着信号处理的冗余或更复杂的抗干扰机制。目的很明确:在充满金属反射和遮挡的隧道里,努力区分出哪条信号是直线传来的,哪条是绕了弯的“假消息”,从而把定位误差牢牢锁死在厘米级范围。这步稳不稳,直接决定了系统在实战中的可信度。


这套UWB隧道人员定位方案的骨架很清晰:隧道壁上固定安装定位基站,工人佩戴轻便的标签卡。标签持续发出UWB脉冲,基站接收。通过计算信号到达不同基站的时间差(TOA或TDOA),后台就能实时解算出每个人的坐标,显示在监控大屏的地图上。数据传输走的是工业级的通信网络,有线或无线(如LoRa),确保稳定性。


精度是起点,应用才是终点。它的价值直指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:


看得清:监控中心不再是模糊的点位图,而是能看清人员分布的精确热力图。

拦得住:可以设置电子围栏,把高风险区(如掘进面、塌方隐患区)划为禁区。一旦有人误入或滞留超时,系统立刻触发声光报警。这比靠人盯或警示牌可靠得多。

找得准:最让人揪心的是突发事故。无论是塌方还是有害气体泄漏(方案提及可与传感器联动),能秒级锁定被困人员的精确位置,救援行动就能有的放矢。链接里提到的快速搜救能力,在那种争分夺秒的时刻,价值无法估量。

管得细:自动记录人员进出和位置轨迹,生成考勤和工时报告,算是安全之外的实用功能,至少能省去不少人工核对的麻烦。

设备层面,低功耗是亮点。工人戴的标签卡,方案强调续航能达到数月之久。这点很实际。隧道环境潮湿多尘,施工周期长,标签能长时间稳定工作,不用频繁充电更换,系统的可靠性才能有保障。基站的设计也必然要扛住隧道的恶劣环境。


作为关注工程安全的人,我看这类方案,核心是它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。广东咏思这份方案,特别是突出“双通道”对抗隧道复杂干扰的设计,显示出对实际应用难点的针对性。高精度数字背后,锁定的是一条条具体生命在空间中的坐标。当意外发生,黑暗笼罩时,一个精准可靠的位置信息,可能就是那根救命的绳索。


技术的迭代,终究是为了让那些在地下深处劳作的人多一分保障。看到像广东咏思这样的方案在持续打磨UWB在复杂环境中的定位能力,方向是对的。当然,系统再好,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规范操作。但知道有这样的工具在进化,对隧道安全的忧虑,似乎能稍微轻一点。毕竟,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迷宫里,能真正“定位”到人,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守护力量。


13790021371